作为边远省份,以前化工科研上很少有海南的声音。如今,海南不光有了越来越多的发言权,还有专家在国际同行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近日,在中组部、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联合举行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海南大学教授罗素兰和海南大学化学工程重点学科组分别获得个人和团体表彰。其中,海大化工学科组是我省首个荣获该项目表彰的集体。
围绕海南需求和资源 准确把握研究方向
海南大学副校长、化工学科负责人林强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该学科的发展。“1997年,海大化工学科被评为首批校级重点学科之一,但受条件限制,基础较弱,几乎是从‘零’开始。”林强说。
虽然化工学科基本处于“无方向、无经费、无设备、无人才”的四无状态,但同时也面临机遇。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有丰富的特色自然资源,如油气田资源、矿物资源、热带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这些都是制备绿色精细化学品,功能材料、医药食品等产品的重要原料,而当时海南特色资源开发研究还未起步,研究潜力巨大。
为此,围绕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特色资源高效绿色开发,结合化工学科特色和成员特长,学科组确立了四大研究方向:“精细化学品开发”“天然产物提取加工”“化工工艺”“功能材料”。
“学科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本来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但为了大局,有时要做出牺牲,比如重新调整研究方向,从头开始。”林强说。
林强本身就是一个例子。原本他是研究浮悬剂分子的,但来到海南后,考虑到条件不充足,他根据海南的资源特点和需求选择了纳米材料、天然产物提取、船体水下防止海洋污损物等研究方向。学科组姚伯元教授本来是做化工仪器研究的,来海南后则开始研究椰壳的深加工。
积极引进培养人才 有机结合形成学科链
有了研究方向,还需要人才来实现。1999年,海大化工学科被评为海南省首批重点学科。近10年,化工学科共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教授、博士20余人,现已组建了一支由具有化学、化工、材料、生物、医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的,以教授、副教授和博士为主体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全体成员平均年龄只有36.5岁。
“在这个团队中,既有做材料合成,又有做材料加工和应用研究的,研究方向形成一个学科链,而研究者也形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团队。大家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了工作效率,研究也少走了弯路。”海大化工学院院长曹阳教授说。
该院教授姚伯元告诉记者,在他对椰壳制备木糖、低聚木糖和活性炭的研究中,他就用了学院张岐教授的窄分子量壳聚寡糖控制降解技术,加快了自己的研究进度。“做科研不能单打独斗,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承担更多、更重大的科研项目。”他说。
一个团队离不开好的带头人。作为学科组负责人,林强如何把来自各地的专家拧成一股绳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提倡集体主义精神,而带头人要以身作则,追求奉献和公平,做集体的黏合剂。”林强说。
开展创新型研究 注重产学研结合
十年磨一剑,海大化工学科组团结协作,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在多个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部分工作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均具有领先地位。
如林强教授首次提出采用生物合成法制备纳米细菌纤维素,开创了继化学法和物理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又一新途径;张岐教授首次提出壳聚糖金属配位控制氧化降解法,开发了3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备窄分子量分布寡糖新技术,解决了目前工业生产中的高成本、低效率、纯度差等不足;姚伯元教授开发的“HY系列全自动显微镜光度计”,替代了昂贵进口仪器,占国内在用同类仪器总量的95%;曹阳教授开发的热带海生磷酸钙材料等离子喷涂技术工艺,使生物医用磷酸钙涂层黏结度高,产品成本低、稳定性和安全性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5年,学科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5项,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申请发明专利25项(已授权9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数十项成果在省内外企业中推广应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应。
林强介绍说,下一步,学科组还将努力争取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为社会和海南当地的发展服务。(本报海口9月17日讯 记者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