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海南大学万迎朗教授团队首次利用质谱成像技术绘制10种生物碱在槟榔果实中的精细分布图谱

2022.09.14 16:21

热带作物学院

本站讯(记者 周超烨 通讯员 林道哲)近日,海南大学万迎朗教授团队联合中央民族大学王晓东教授团队在《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I区,IF=6.449)上发表题为“In-situ detection and imaging of Areca catechu fruit alkaloids by MALDI-MSI”的研究论文,海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吴娇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万迎朗和王晓东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2BF25


本研究利用MALDI-MSI质谱成像技术,首次绘制了槟榔中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槟榔碱、去甲槟榔次碱、葫芦巴碱、可替宁、大麦芽碱、咖啡因、槐定碱、巢菜碱等10种生物碱精细定位,以及它们随着槟榔果实成熟过程的含量变化。这也是首次在植物组织中对多种小分子化合物(MW<200)同时进行精细定位。研究还首次发现了咖啡中主要提神物质咖啡因和风味物质葫芦巴碱在槟榔中的动态分布,为理解不同成熟度槟榔风味和功效的变化提供新思路。


28309


槟榔作为我国“四大南药”之首,因其重要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大腹皮”和“槟榔子”分别对应槟榔果实中的果皮部分和胚乳部分。该研究基于此分类,进一步描述了10种生物碱的组织分布和其药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对深刻理解槟榔药用价值来源和合理应用槟榔有重要意义。

咀嚼槟榔被认为和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以及口腔癌、食道癌等疾病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发现,在未成熟果实中槟榔碱集中分布于中果皮与胚乳之间的胎座位置;而在成熟槟榔中则主要分布在木质化程度加深且内陷入胚乳的内果皮。前者是我国加工槟榔的主要食用部分,而后者是印度等地加工槟榔的取食部分,且后者的槟榔碱含量为前者的4-5倍,这对解释印度与我国槟榔食用人口中口腔癌发病率的差别提供了线索。

据了解,该研究成果是继万迎朗团队利用广靶代谢组技术在槟榔果实中首次发现并报道包括咖啡因、可替宁、槐定碱等对人体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25种生物碱之后的又一大突破进展。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2.115533

(编辑:王一钦)

学校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琼ICP备05000523号    公安部备案号:46010802000190       Copyright © 2024 hain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