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江流,浪花淘尽英雄;悠悠岁月,代代精英各领风骚。海南,这座往昔在大海摇篮里沉醉于远古风情的岛屿,正日复一日地醒来,奔流着血液,舒展着肌体,寻觅属于自己的天空,并升腾起一颗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海南大学便是这众多明珠中尤为炫目、光耀的一颗。 凭借历史所赋予的内涵和时代造就的机会,海南大学这所始创于1983年,只有着21年办学历史的年轻高校,伴随着海南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在艰苦创业中苗壮成长,在励精图治中发展壮大,学校几乎白手起家,却在短短的21年时间里,完成一次又一次事业征途的跨越,在一片荒沙滩上建起了一座美丽优雅的现代化校园,拥有了较为先进的办学条件,聚合了一大批优秀专家学者,建立起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今天的海大,共设立了理工、信息、生命科学与农学、海洋、法学、经济管理、人文传播、外国语、艺术、旅游、公共管理学等12所学院。学校有硕士点13个、本科专业28个,其中省级重点学科有7个,占整个海南省重点学科数的43% 。学校办学规模空前扩大,至2003 年,在校学生已突破16000人,建校至今已向社会输送了3万多名高级专业人才。与此同时,作为“科技兴琼”战略的重要生力军,学校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建立起了7个省 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校级重点学科、22个科研机构,获得了包括国家“863 计划”重大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在内的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以2002年、2003年为例,学校获得国家“863 计划”重大科研课题6项(全省仅8项)居全省高校之首。 掌声响起,我们为海大真诚喝彩,我们更为海大这些年来所创造的业绩所折服。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作为海南省惟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海大在海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史,是海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缩影。毋庸置疑,海大起了排头兵的作用。特别是近两年来,海大更是开时代之风气,扛起我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大旗,在教育教学改革、办学条件改善、重点学科建设等等诸多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 [A]创新教育,素质提升——墙内开花墙外香 记得1993年4月14日,也就是海大建校十周年之际,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莅临海大视察工作时,欣然作了“建设社会主义特区大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题词。这是对海大育人的殷切期望。如今,距离题词的时间又是十多年过去了,海大没有辜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期望,在办学规模极速壮大的同时,他们始终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作为学校最高育人标准,时刻紧绷着教育教学质量这根弦。诚如校长谭世贵所言,教学质量是海大的生生命线,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是海大的第一要务。而在人才的培养上,海大从不循规蹈矩,紧跟时代的脉动,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挑战自我。 2002年 10 月,海大领导班子经过反复的研讨,确定了“六个率”的教学工作目标。所谓“六个率”,即指四级英语通过率、学士学位授授予率、考研录取率、初次就业率、学生发表论文作品及获奖的比率、教师发表教学科研成果的比率。在“六个率”下,学校的教学工作重心下移到学院和公共课教学单位。其教学成绩的优劣、奖惩的标准,就是以“六个率” 作为其主要评定的指标。很明显,“六个率”教学工作目标的实施,其内核就是在有效的激励机制下,如何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英语四级通过率到最终的考研录取率、初次就业率,第一项指标都不能马虎,这样对于每一个学院和具体的教学单位,都是一种压力。要想不甘人后,惟一的出路,就是围绕着“六个率”,如何搞好教育教学质量。有压力才有动力,2003年,海大很多教学单位“六个率”完成得相当好,学校单奖金兑现就有26万。 “六个率”的出台,这在全国高校中属于首创,海大算是第一次吃螃蟹。事实上,这几年来,海大就一直在探究教育教学新方法。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教质监控机制,海大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教学质量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建立了教学督导员和教学信息员制度。在此基础之上,学校对学生实行奖励学分制度和修订学分制。过去在海大,对学生的奖励只限于评“三好学生”这一类,而现在,学生只要在国家级大型竞赛活动中获得奖励,学校便给予学分奖励,如在全国大学辩论会中获奖,便可少修两门课程。学校的原则是,不是学生课程学得越多就越好,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提高了,这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正因为如比,学校鼓励大学生们,除了学好理论课程,更多地加强实践课程的学习。学校实行开放式教学,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和科研活动,并从2002年开始,给学生划拨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始初是2万,今年增至6万。学校这些另类举措,就是希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自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在一些人的眼中,大学的门坎似乎是越来越低。在海大,从这几年招生的情况看,海大在内地本科生的招生比例已从过去的30%,达到现在的87%左右。这些内地的生源高出当地的录取分数线有40分之多,且几乎都是第一志愿报考进来的。这样的门坎不能算低吧!在当前高校扩招,生源竞争激烈的态势之下,海大反其道而行之,是不是有违常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海大的决策者认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务必有好前生源。生源好,基本功扎实,这样学校培养起来也得心应手。虽然进来的门坎 不低,但要真正拿到海大的毕业文凭,还要过五关斩六将。海大规定,所有的课程,老师都要给学生一定数量的不及格率,不及格率为5—10% 。也就是说,不及格是必须有的,这就如同末位淘汰。这样做的,在全国高校中并不多见,而海大这样做,确实给学生压力不少,因而一些学生有看法。尽管如此,但海大的决策者坚持,要形成好的学风,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海大在学生素质提升上,不作表面文章,其教育创新举措,一招一式,尽显锋锐,卓有成效。海南省高院刑事庭庭长在谈到海大的学生时,他说,过去海大法学院的学生来法院实习,表现一般。但这两年的海大实习生,表现和水平都明显提高,他们思维敏捷,基本功扎实,口才犀利,动手能力强。更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两年,海大在全国高校各类竞赛中,异军突起,捷报频传:在2002年举行的全国首次司法考试中,海南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李方姣在海南省二千多名参考人员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全省第一名的佳绩。2002年,海大学生又先后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翻译大赛优秀奖”、“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等殊荣,且有一名学生成为海南高校赴马来西亚参加“亚洲大专英语辩论赛”的惟一代表。2003年度,海大学生突破性地获得“全国大中专院校播音员主持人大赛一等奖”,而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赛区中,20多所参赛高校,海南大学的学生获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获奖率在参赛高校中名列第二,并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今年,海大有77名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且被清华、北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人大等全国著名高校录取的比例较高。 实力彰显魅力。海大在人才培养上,走的是精品之路,学生素质高,从海大毕业出去的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虽然最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海大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到 80% 以上,这在海南及全国同类型的高校之中,海大毕业生就业率是非常不错的。 [B]人才立校,基础夯实——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才有风气,盛衰产全局。”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实力的较量,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得英才者得天下,这是一个世人皆知的道理。一所一流的现代化大学,它的主要特征就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和创造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而这一切,必须有厚实的人才底蕴作保证。“人才立校”是海南大学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本战略,其思想的内核与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如出一辙。校长谭世贵强调,人才立校对海大来说,尤为重要,海大必须汇聚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才,才能持续发展,永葆事业的青春。 对海大而言,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教师和科研人员。正因为如此,最近几年,学校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特殊政策吸纳人才。比如,引进的博士生导师及归国优秀留学人员,单安家费(即住房补贴)就是10万元人民币,这是海南省政府规定的,学校落实得非常好。 对引进的博士,安家费是3万元,个别优秀是5万元,除此之外,还有2到3万元科研起动费。在住房安排上,引进的讲师可以分到100平米的面积、副教授是120平米、教授则达130平米。在职称评定上,博士一经引进,便聘为副教授,博士后则聘为教授。对于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贡献的专才,学校在职称评定上,大胆改革,经考核合格,可以低职高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人才引进上,海大的门永远是敞开的。特殊的人才引进政策,得到了许多有识之才的青睐,一些高端人才纷纷加盟到海大旗下。近两年多来,海大从全国各地引进的人才有 220多位,其中博士有40多位,教授有30多位……也正是这些人才的加盟,从根本上提高了人才梯队的含金量。而要真正夯实海大的发展基础,海大就要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必须想尽办法如何留住人才,稳定队伍。否则,引进的人才最终会流失,合理的人才梯队也会轰然断裂,因为海大曾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为了很好地留住人才,在最近两年,海大的决策者在思路上、有了较大的转变。一方面,学校强调待遇留人,从2002年开始,海大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实行校内岗位津贴制度。尽管学校经费一直困难,但校方每年投入1200多万元用于提高教师的待遇,每年的人才引进费用也从过去的1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00万元;另一方面,学校强调事业留人,为引进入才提供更多展示自身才能发挥的平台,学校积极争取增加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尤其在科研上,学校对教师更是大力扶持,规定凡拿到国家级、部级项目,学校都给予约50%的资金匹配。 人都是有感情的,学校在强调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的前提下,更强调以情留人。要跟教职工讲感情,多沟通,要让大家认识到相聚皆是缘,把海大当作家,这样大家才会热爱海大,热爱本职工作。为了拉近与教师彼此之间的距离,学校新领导班子上任以后,每一年都要请离退休教职工吃一顿便餐,感谢他们为学校发展所做的贡献。教师有谁生病住院,校领导都会亲自带上鲜花,上门探视。老师有什么事情要找学校,校领导的门随时都是敞开的,勿须预约,有什么问题,及时解决……情到真时心自近,在海大,无论是专家教授,还是一般的职工,大家都有一种共同感觉:来到海大,大家就是一家人,有一种归宿感。更值得的一提的是,最近2年,海大在建设生态校园上,投入了500 多万,进行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为的就是要营造一个好的人居环境,以优美的环境来留住人才。 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才立校在海大不是一句空谈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科学的用人机制,良好的创业环境,使海大能吸纳住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方英才。如今,在海大620多人的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02人,副教授207人,博士9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的教师超过30 人。可以说,海大的师资力量进入国内同类高校的先进行列。正因为有了厚实的人才基础作保障,海大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前提下,各项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近几年来,学校共获得科研立项近400项,出版著作260多部,发表论文3200多篇。目前,在学校承担的 170 多项科研项目中,包括国家“863 计划”课题 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会科学项目4项,教育部、科技部课题 28 项。 [C]突出特色,开放办学——弄潮儿向涛头立 毋庸置疑,任何一所大学如果没有自己的优势学科,这所大学很难成为一流的学府。一所大学没必要什么学科都要投入,只要重点抓住其中几名学科,使之成为一流,学校的优势便可呈现,其它学科也就自然而然地上去,这个大学也能成为一流。海大作为一所办学历史只有 20多年的高校,要在全国高等教育格局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在特色学科建设上,海大坚持一项原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求大而全,必须依托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服务为终极目标。 基于以上理念,近几年来,根据海南要建立信息智能岛,海大创办了信息学院;当海南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海大及时组建了海洋学院;当海南提出要建生态省,要发挥海南植物多样性之优势,海大创办了生命科学与农学院;随着海南作为旅游大省地位的不 断提升,于是海大又创办了旅游学院;今年,随着海南加入10+1东盟自由贸易区,海大又创办了外国语学院。这些学院的创办,相关专业的设置,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基本涵盖了海南的主要产业,形成了以7 个省级重点学科为先导,10个校级重点学科为中坚,一批院级重点学科为基础的多层面学科体系。在这些体系中,不乏有的学科在其建设过程中,已凸显其品牌优势,如在水产养道学科建设中,海大主攻的热带水产养殖动物苗种繁育和病害防治两个科研课题,一些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诉讼法学科建设则以司法改革、诉讼制度为研究重点,其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在国内司法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正是这些优势学科品牌的树立,海大有了自己的拳头产品,学校的影响力,以及知名度、美誉度也在不断扩大和提高。成绩面前,海大没有满足,海大的决策者清醒地意识到,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海大要不断增强办学活力,闭门造车是不行的,海大必须开放办学。这对于处在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和东盟10+1贸易区里的海大来说,开放办学与海大的创新教育同等重要,海大的天空不只是海南,而是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 要开放办学,一方面,海大必须融入社会,更多地了解社会,社会要什么人才,海大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另一方面,海大要被社会所了解和认知,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这就要求海大与外界多接触,多沟通。海犬的新班子上任之后,他们走访了很多党政机关的领导,也走访了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其目的就是向社会推介海大。事实上,只有让社会更多地了解你,社会才有可能支持你。为了更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沟通,海大在开放办学的路上,又另辟蹊径,学校创办名师论坛,聘请了一大批政府高官、社会名流、专家学者以及成功的企业家,作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对此,有些人感到不解,因为高校聘请教授,一般都是纯学问型的教授或博导之类。海大的想法非常明朗,在学校决策者们的心目中,从政府高官、社会名流,到成功的企业家,其实每一个人的人生阅历都非常丰富,除了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在某一方面,也有着自己成功的经验、出色的思路。他们能够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这本身对每一个学生的人生是一种很好的启发,甚至有些老师,听了他们的报告,也受益匪浅。而且,他们都是优质的社会资源,作为海大的特聘教授,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海大。海大特聘教授、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来海大演讲完后,当即捐款100万,支持海大办学。 最近两年,海大聘请了如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教授罗伯特•蒙代尔,博鳖亚洲论坛秘书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著名华人作家、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阮次山,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白岩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和政府高官为学校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他们先后给海大师生带来了100多场次学术报告,这为提高海大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海大要大发展,必须要有厚实的经济基础作保证。要待遇留人,要改善教学条件,要应对高校扩招后,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都要不断的投入,而且要犬投入。钱从哪里来? 单靠国家投入是不够的。为突破这一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海大的决策层摒除等、靠、要思想,在开放办学上又成功迈出坚实的一步,学校借船出海,借鸡生蛋,在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同时,积极寻求银行支持。 2000年11月,海南大学成功引进海南新宏兴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旅游学院。经过三年的发展,宏兴公司总共注入资金8千多万,使旅游学院的硬件设施达到全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在校学生也由三年前的150人,增加到现在3300人,其规模在全国旅游院校中名列第二。为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在1999年至2003年,海大又与海南中源实业集团合作,对方投入资金7200多万元,用于建设学生公寓。这些项目都是及时雨,解决了学校一时难以解决的难题。企业需要把闲置的资金理性投入,获得回报,而学校需要资金投入,扩大办学规模,实现规模效应。这就是双赢。 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人们常把“既无外债,又无内债”作为一种理想的经营状态,这种思想影响很多人的思维,所以很多人“谈债色变”,认为“负债经营,危机重重”。在过去,海大从不贷款,而最近两年,海大不但贷了款,而且贷了巨款。单工行,海大已经贷款6千多万。今年,海大又从外国政府争取到2000万美元的低息贷款。对此,海大的决策者的解释是“在教学上,海大必须按教学规律办事,但是在学校的发展和资金运行上,必须按经济学规律,进行产业化运作。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都必须遵守。否则,海大是没有办法搞好的。”其实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整个经济社会而言,实现经济平台和金融平台的良性互动是最理想的经营状态。负债可以说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抓住市场机遇实现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而把钱借给资产优良、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也是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需要。海大虽然不是独立性质由生产或营销企业,但在经营上却与企业有异曲同工之处,海大需要银行的支持。 2003年11月18日,中国农业银行与海大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在未来5年内,中国农业银行将向海南大学提供10亿人民币意向性信用额度。也就是说,海大可以从中国农行贷款10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如此巨额的信贷,这在我省高校中尚属首次。这是对海大的信任,也再一次验证了海大的银行负债是良性的,海大资金运作是成功的。最近两年,海大通过开放性办学,在企业和银行的支持下,学校投入了两亿多元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其中校舍建筑面积有13万平方米之多,投入购买仪器设备的资金有6千多万元。这样的大手笔,在海大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的,学校用两年多时间,走完了过去几年甚至10多年来未曾走过的路程。 [D]与时俱进,扬帆开拓——更上层楼有佳景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乘着新世纪的晨风,今天的海大风华正茂,宛若鲲鹏展翅,一飞千里。 对于一所只有21年办学历史的地方综合性高校来说,海大是年轻的,青春的海大处处飞扬着生机与活力。今天的海大,办学优势日趋明显,办学业绩得到社会公认,但年轻的海大一点也不浮躁,在鲜花和掌声之间,他们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依然以一颗平常心沉着应对名望与荣誉。 在海大人的心目中,海大不只是今天的海大,海大理应有更高、更远、更强的奋斗目标。 2003 年11月28日,海南大学校长谭世贵教授在海大建校二十周年庆典会上的致辞中,明确提出了海大未来5—10年的发展目标:“创一流学科,办特色大学、向‘211工程’目标迈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5—10年的努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使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内部管理、办学条件等方面全面提升,学校对海南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影响力显著增强,争取进入国家“211工程”行列,建成特色、高水平的地方综合大学,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流特区大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有这样一句话至理名言:“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都是从奋斗中与付出中获得的,而美好的将来也要以同样的方式来获得”。要实现未来5—10年办学发展目标,要迈入“211工程”之列,要在中国高校之林有一席之地,校长谭世贵指出,就必须遵循现代高等教育科学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而这一切,对于海大,对海大每一个教职员工及莘莘学子,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椰风起舞,海韵深沉。在南中国海托起的这座神奇的岛屿上,年轻的海大将不负时代的重托和历史使命,在阳光下,在风雨中,他们正亮出青春的旗帜,为了光荣与梦想,行进在永无止境的事业征途上……
该文发表于 2004/7/14 13:03:00 已被 wanghua 编辑 2004/7/14 1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