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新闻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媒体聚焦

在印尼小镇的365天——海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王华支教记

2008.04.18 08:17

生活服务导报

“肩付着传授汉语的使命,怀着体验生活、体验人生的态度,我去了印尼教书,尽管这中间有一些困难。”4月13日下午,在海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一间办公室里,荣获“优秀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称号的王华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呵呵地谈起了他在印尼支教的经历。

2006年8月,海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王华,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9名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一起,受“国家汉办”指派,首次来到印尼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


初到印尼偏远小镇

来到印尼后,王华和其他38名志愿者一起,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一个培训中心接受了一周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了解印尼各地风土人情。之前,王华和其他志愿者已经在北京接受了为期50天的培训。在雅加达结束培训后,39名志愿者按一校一人的原则,被分派到印尼各处的学校。当时,王华被分到东爪哇庞越(probolinggo)县百顿(Baiton)镇上的一个高中学校,校名为Nurul Jadid高中学校。

王华说,Baiton镇是一个偏僻的小镇,人口有4万多人,距离雅加达有2000多公里远。当时,王华与前来雅加达接他的Nurul Jadid校长以及陪同老师先是坐火车到了一个小城市,再坐学校面包车,过了一天才到学校。为了方便沟通,校方专门指派一名陪同老师。陪同老师虽然在学校教汉语,不过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基本上王华讲什么,他都听不懂。

到了学校,校方在小镇上租了一套民房。这是一排有9套房屋的瓦房。每套房子分别住着一户人家。王华所住的瓦房有二房二厅一厨一厕。为了安全起见,学校的陪同老师以及一个年青未婚的副校长跟王华住在一起。王华单住一间,陪同老师与副校长同住一个房间。屋前是瓜地,后面是田野。相对国内的环境条件,这里要差了许多。不过这样的房子在当地已经是相当好的了。宿舍离学校很远,骑摩托车都要15分钟。每天学校都派人骑摩托车来接王华去上课。

汉字笔划与声调难倒学生

Nurul Jadid高中有教师70多名,学生有1500人,在当地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数来自农村。王华为学校的高一至高三年级6个语言班授课。每个年级的两个班中,一个是男生班,别一个班是女生班。

为了便于学习汉语,王华给每个学生取了中文名字。刚来学校上课时,王华要求学生们起立,喊“老师好”,下课时起立喊“老师再见”。学生们对此很好奇,因为他们平时上课没有这种仪式。慢慢地,学生们就养成这种习惯,王华一来到课堂,学生们就齐刷刷地站起来,大声用中国话喊“老师好”。

印尼主要讲印尼语,也讲英语。不仅大部分学生懂英语,连老百姓也会说一两句。对于精通英语的王华来说,与学生沟通并不困难。课堂上,印尼学生们感觉最难学的是中文笔划和汉语声调。他们难于把笔划准确地写出来。对于声调,学生们也分不清楚。把“今”读“进”、把“庆”读成“请”是常有的事。王华也会向学生讲述中国的历史文化,向学生们介绍长城、介绍北京、重庆、海口等城市。而学生们也对中国很好奇,经常有学生问王华,中国的吃住情况,中国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校来了一个好汉语老师”

来到Nurul Jadid学校没几个月,凭着出色的授课效果、良好的人品,融洽的人际关系,王华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全校师学生都知道学校来了一个很好的汉语老师。校长每逢华人朋友就竖起大拇指说,我们学校来了一个汉语中国老师,教学非常棒。当年12月,也就是王华到学校之后的第三个月,校方举办了一个教师汉语辅导班。培训对象是附近几个乡镇的学校老师。在辅导班举办仪式上,校方特意请来了当地的教育机构领导以及印尼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的领导。在仪式现场,祖籍文昌的印尼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主席符先生深有感触地对王华说,一直以来都是他们机构请各个学校来参加他们举办的活动,现在是学校主动请我们来参加华文活动,这个变化真大。

由于工作出色,2007年,王华被国家汉办评为“优秀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在他们那一批去印尼支教的39人中,仅有3人获此殊荣。当王华完成授课内容,从印尼回国后,国家汉办还把他请到北京,为第二批即将赴印尼支教的志愿者传授经验。

生活上要克服三大难题

在学校,王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吃饭。由于学校还没有来得及配餐具,所以他必须到小镇上解决温饱问题。小镇有一些饭店,不大卫生,也不合口味,他只好将就。谁知第三天晚上,问题终于来了:王华整晚都拉肚子。无奈之下,他想出一个办法:叮嘱小店店主事先将菜洗好,并在一旁配好酱料,他自己动手炒菜。这样一来,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王华在小店吃一顿饭,价格为14000印尼盾,折合人民币12元左右。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月后,学校终于为王华配齐了餐具。他这才自己做起了饭。

随后的每天,王华都要到小镇上买菜。当地菜市场与海南农贸市场差不多,品种相对少些。在那里,王华可以买到羊肉、牛肉、鱼虾、青菜、白萝卜、大白菜等等。市场上还有中国苹果、梨等水果。苹果每公斤售价2.5元至3元,梨每斤售价6元。很多日常用品如衣服、皮鞋等来自中国。在印尼,王华感受最深的就是热,比海南还要热,印尼没有冬天,全年高温。太阳毒辣,王华总感觉太阳离他很近,一天要洗澡5、6次。

住在小镇里,最让王华害怕的是蚊子。印尼天气热,蚊子多。尽管他在雅加答培训时,已经被告知用电蚊香驱蚊。他也准备了,不过效果却不好。晚上睡觉时蚊子纷纷来袭。早上起来,全身上下冒出不少红斑点,相当难受。“为什么不挂纹帐呢?”记者脱口问道,王华苦笑说,在印尼没有纹帐卖。没办法,他在睡觉时,全身就裹着厚厚的衣服防护,手和脸露在外面,涂上当地的驱蚊油。这样打赢了一场“人与蚊子的战争”。

异国他乡不曾感到寂寞

虽然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但王华一点也不觉得寂寞。一方面,学生、老师以及校领导对他很好。印尼老百姓对他很友好。每次他到市场买菜时,老百姓很微笑着问他“从哪里来,在这里过得习惯吗,东西好吃吗”等等问题。

学校里有一个澳大利亚来的50多岁的英语老师Mr.Paul。由于早来几年,Paul结交了附近乡镇的一帮华人朋友。Paul把王华介绍给他的华人朋友。Baiton小镇华人不多,约有100多人。他们大多是做生意的,主要来自海南、广东和福建。异国他乡遇到故乡人,华人朋友们自然对王华很关照,经常开车带王华一起去玩,节假日爬山、去打球、去大城市旅游等等,让王华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

学校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琼ICP备05000523号    公安部备案号:46010802000190       Copyright © 2024 hain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