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新闻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头条新闻

【全委会专题】行动计划解读之三:我校“211工程”建设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2009.07.06 11:11

宣传部

答:为实现学校“211工程”建设的各项具体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了以实施七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建设任务,涵盖了教育教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拓展、教育合作深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等各个方面,每项工程都有具体的建设任务,并且明确了各项具体任务的责任单位、启动时间和完成时限。

一、大力推进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一)合理调整教学机构设置,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按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的要求,于2009年7月完成教学机构设置调整方案的制定,并于2009年9月起按方案部署将教学机构设置逐步调整到位。

责任单位:教务处、各教学单位。

(二)全面实施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工程,实行教学工作目标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2009年9月提出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切实加大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教材、教学示范中心等的建设力度。

2009年7月完成本科教学工作目标管理办法的制定,9月开始组织实施。

2009年9月前成立学部教学委员会和学部教学督导组,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责任单位:教务处、各教学单位。

(三)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009年10月前,在全面清理现有教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合理重组教学实验室,按规范、开放、共享的要求,建立实验室管理运行新机制,制定并组织实施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规划方案,分期分批完善教学实验室条件。

2010年6月前制定实验教学改革方案,9月后正式实施。

责任单位:教务处、实验管理处。

(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009年7月着手研究制定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完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和内容,构建合理的研究生知识结构,建立适应高层次、拔尖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制及模式,11月形成正式方案,2010年3月起实施。

2009年下半年,制定并启动实施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争到2011年,实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零的突破。

责任单位:研究生处、相关学院。

(五)深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加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加大对大学生创新院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力度,并于2009年10月制定并启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每年资助本科生100项科研课题,扶持一批大学生课外科研竞赛小组和研究小团队。

责任单位: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

(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09年7月正式启动“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大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主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并于2010年1月出台改革实施意见,2010年3月起全面实施。

责任单位:学生处、教务处。

(七)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促进学生高比例和高质量就业。

2009年9月,出台进一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实行“学校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建立毕业生就业率与专业招生、资源分配、政策扶持等挂钩的机制,全面调动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2009年7月起,启动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依托基地对大学生进行 “SYB培训”(创办你的企业)等创业教育。

2009年下半年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省内外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机制。

责任单位: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教务处。

二、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一)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和资源,全力以赴建设好“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全力以赴建设好“热带作物遗传育种与生态保育”、“热带海洋经济动物的繁育和海洋生物的利用”、“热带特有优势资源开发和加工新技术”、“海洋通信与信息岛建设”、“海南特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海南历史文化和黎族研究”6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009年9月前,出台“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分解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目标、任务和责任,确定项目负责人,组建相关团队,签订目标责任协议,制定各建设项目具体建设计划,全面启动建设。加大建设投入,加强项目建设的跟踪检查与督促,确保到2011年底前,全面达到预期建设目标。

责任单位:“211工程”建设办公室、科研处、相关学院、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及团队。

(二)围绕“211工程”重点学科项目建设,打造多个高水准学科创新平台。

依托“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加强热带园艺植物资源与遗传改良、热带生物资源、海南优势资源化工材料应用技术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热带作物新品种选育、热带多糖资源利用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度,并针对“211工程”重点学科项目主攻方向,整合学校资源,重点建设4-6个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为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奠定基础。

2009年7月,完成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调整和主要负责人的选聘工作,签订目标责任协议,制定具体建设计划,全面启动建设。

2009年10月,评审、确定其他重点建设的学科平台,落实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协议,制定具体建设计划,全面启动建设。确保到2011年底前全面达到预期建设目标。

责任单位:科研处、“211工程”建设办公室、相关学院、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及团队。

(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特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

2009年9月,依托“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制定确保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通过评估验收工作方案,并全面启动实施;通过学科交叉,加强特色、新兴学科建设,力争把特色学科建设成优势学科,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确保到2011年底前新增1~2个国家重点(扶持)学科。

责任单位:“211工程”建设办公室、相关学院、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及团队。

(四)抓好新增博士点、硕士点的申报与建设,优化学位点结构和布局。

2009年7月前,充分挖掘现有学科资源,科学梳理、凝练学科方向,高质量完成博士点、硕士点申报的准备工作。

2009年下半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安排,积极向对口支援高校等国内同行专家征求意见和寻求指导,进一步提高学位点申报材料的质量,力争新增博士点2~4个的任务。

责任单位:研究生处、各学位点申报单位。

三、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一)实行特殊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学术领军型人才。

2009年12月前,制订并启动实施学术领军型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3年内,力争每年在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域引进或培养10名左右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力争2011年上半年落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选,实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零的突破。

责任单位:人事处、“211工程”建设办公室和各教学科研单位。

(二)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培育壮大中青年骨干队伍。

2009年12月前,制订并启动实施中青年骨干培养与引进计划;3年内,每年引进或培养30-35名中青年学术骨干,每年选送30名左右中青年学术骨干或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访学、研修。

责任单位:人事处、组织部、各教学科研单位。

(三)采取“大师+团队”的建设模式,扎实推进科研创新团队与教学团队建设。

2009年9月前,制定科研创新团队与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建设计划,明确扶持政策、建设机制及任务措施。

2009年10月,经严格评审,确定5~6个科研创新团队并启动重点建设,确定6~8个教学团队进行重点建设。

责任单位: “211工程”建设办公室、科研处、教务处、人事处。

(四)大力扶持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支持青年教师科研创新。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500多万元,用于科研团队建设和支持青年教科研创新活动。

2009年7月前,确定科研团队名知名称、40个重点项目和60项创新项目。

责任单位:科研处、“211工程”建设办公室。

(五)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采取灵活方式招揽海内外优秀人才。

2009年10月,出台聘请兼职高端人才的政策。

2009年12月起,以冬季小学期、科研合作项目、名师论坛等为载体,每年聘请50名以上海内外高水平名师、名家来校进行短期讲学、研究及进行学术交流。

责任单位:教务处、科研处、外事侨务处、各教学科研单位。

四、大力推进社会服务拓展工程

(一)积极推进与海南各市县的战略合作,拓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2009年10月前,认真总结学校与市县合作协议的执行落实情况,进一步梳理、明确合作重点和细化具体合作计划,通过推进重点项目的合作,带动全面合作。争取3年内,选定1-2个市县,重点围绕市县人才培养、决策咨询、规划制订、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科技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

责任单位:校办、“211工程”建设办公室、科研处。

(二)积极推进与重点企业的技术合作,提高为生产第一线提供技术服务的水平。

2009年12底完成科技开发部的组建及其负责人、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

2010年6月前形成稳定成熟的工作模式并初步建立起覆盖面较广的企业联系网,切实发挥出收集企业科技需求信息、联络争取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和组织校内联合攻关的作用。

积极与省内重点企业联合组建研发机构,争取3年内每年建立此类研发机构1-2个。

责任单位:科研处、人事处。

(三)着力建设成果转化基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2010年上半年起,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基金和转化项目资助基金,通过申报、评审,立项支持2-3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策划推出多个科技成果转化产品。

2010年1月底前,制定实施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规范成果转化运作的配套制度,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服务机构。争取到2011年,形成2-3个省内知名的成果转化基地。

责任单位:科研处、相关学院。

(四)建立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参与海南重大项目的建设。

各学院(或学部)依托专业及人才资源优势,成立专门的科技服务机构或信息咨询、策划、服务中心,组织本院教师主动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争取到2011年,形成3-5个省内知名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并努力参与国际旅游岛、洋浦保税港区、航天基地、石油化工等重大项目的建设。

责任单位:科研处、相关学院。

五、大力推进教育合作深化工程

(一)大力推进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

2009年下半年,全面落实与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和拓宽合作支援项目,形成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务实互惠的具体合作方案并切实组织落实。争取一年内,在重点学科建设、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科研合作、教师互访、师资培训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责任单位: “211工程”建设办公室、科研处、人事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二)大力推进与境外高校的合作。

进一步深化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美国犹他大学等境外高校的合作,争取1年内实质性地开展一批师生交流项目,建立1-2个具有前沿水平的中外科研合作平台,实施一批有份量的中外科研合作项目。进一步扩大与境外高校在合作培养人才上的合作,力争到2011年,“1+2+1”等中外人才培养合作项目的受益学生大幅度增加。

责任单位:外事侨务处、教务处。

(三)快速发展留学生教育。

2009年9月,完成对留学生教育工作体制的调整,将外事侨务处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合署,调整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专业设置,使其专注于发展留学生教育。着力发展留学生学历教育,争取2010年有3个以上的本科专业有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力争到2011年留学生规模有较大幅度增加。

责任单位:外事侨务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相关学院。

(四)创新外事工作机制。

2009年12月,制定并实施学校国际化办学专项规划,逐步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学院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广大教师和学生为主角的外事工作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推动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

责任单位:外事侨务处、教务处、科研处。

六、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加快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2009年9月制定具体的建设与投资计划,并启动建设。2011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责任单位: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

(二)抓好热带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2009年7月上旬,动工兴建海甸农学实践基地,并根据需要逐步改善儋州校区农学实践基地的条件,2010年8月底完成海甸农学实践基地建设和儋州校区农学实践基地改善工程。

责任单位:实验室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基建处、相关学院。

(三)抓好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2009年9月制定具体的建设与投资计划,并启动建设。

2010年12月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建成8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2个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责任单位:实验室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

(四)加快校园各项基建项目建设进度。

2009年7月上旬,动工兴建第五教学楼;8月下旬,动工兴建社科楼、中日友好交流中心、艺术学院排演厅;9月下旬,动工兴建农学楼、理工楼、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师周转房;10月中旬,动工兴建桥西教工小区、2栋高层学生公寓、第六学生食堂。2009年9月,完成第四教学楼、2栋学生公寓建设并交付使用;2010年8月底,完成第五教学楼、艺术学院排演厅、社科楼、大学生活动中心、2栋高层学生公寓、第六学生食堂建设;2010年12月底,完成中日友好交流中心、农学楼、理工楼、教师周转房建设;2011年6月,完成桥西教工小区建设并交付给教职工。

责任单位:基建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

七、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工程

(一)大力发展高品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009年12月,制定并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实施规划。

责任单位:宣传部、校团委。

(二)开展校训校歌征集活动,凝练新海大精神。

2009年9月启动征集活动,2010年6月确定校训校歌,同时制定校训校歌的使用规定,加强对校训校歌的宣传,使校训校歌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师生员工的思想感情中。

责任单位:宣传部。

(三)持续深入地开展思想讨论活动,促进师生员工思想观念的融合。

2009年9月制定“爱我海大”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意见;2009年12月制定2010年(首届)“爱我海大”的活动方案,并启动筹备。

责任单位: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

(四)着力建设优良校风。

2009年10月,出台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实施意见,建立机关工作问责制、督办督察制、承诺制。

2009年9月教师节期间,隆重表彰“十佳教师”,以后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引导广大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心;2009年9月起,着手研究制订师德评价指标体系,2010年5月正式出台。

2009年10月,制定“优良学风创建活动方案”,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责任单位:机关党委、宣传部、学生处。

学校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琼ICP备05000523号    公安部备案号:46010802000190       Copyright © 2024 hain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