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彭丽成副教授团队学术论文同时入选 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

2023.01.19 12:12

宣传部

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 ESI)2023年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以海南大学为唯一单位,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彭丽成副教授为通讯作者,2022年3月于植物和动物科学领域TOP期刊《Aquatic Toxicology》(IF=5.202, 中科院一区)发表的研究论文“Biodegradable and conventional microplastics posed similar toxicity to marine algae Chlorella vulgaris”同时入选为ESI全球前0.1%热点论文和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


1B861

ESI高被引查询截图


大量研究表明传统微塑料(CMPs)对生物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然而,针对生物可降解微塑料(BMPs)的生物安全性,及其是否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传统塑料类似的潜在风险仍有待进一步阐明。基于此,该论文重点关注了生物可降解微塑料(mPLAmPBS)和传统微塑料(mPEmPA)对海洋生态系统主要生产者微藻的毒理效应及相关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CMPsBMPs均可抑制微藻生长,且所测定的四种微塑料中BMPs-mPLA对微藻生长产生的毒性最强。这可能和mPLA与藻细胞的聚集效应最强,微藻光合效率、营养物质吸收及气体交换严重受限,及mPLA释放某些添加剂等关键因素有关。本研究分别从微塑料的物理损伤、化学毒性及受试生物应激反应等不同视角综合阐明生物可降解微塑料的生物毒性相关机制。此外,在外源微塑料的刺激下,微藻细胞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并通过自我调节如刺激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等积累,生成更多的防御性物质。该研究拓宽了人们对生物可降解微塑料生物毒性和潜在环境效应的认知,并为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生物安全性鉴定提供借鉴。


7A050

BMPs和CMPs对微藻的毒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该论文以硕士生苏园园为唯一第一作者,该生目前于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继续攻读生态学博士学位。

近五年,彭丽成副教授负责的“海陆界面过程和资源化利用团队”围绕热区海陆界面新兴污染物(如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以及微藻资源综合利用(如生物固碳产油、养殖尾水处理)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近五年,团队先后承担了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以唯一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Aquatic ToxicologyTOP期刊发表20余篇SCI论文,之前已有两篇多次同步入选ESI全球前0.1%热点论文和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https://hd.hainanu.edu.cn/sthj/info/1013/2245.htm)。

学校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琼ICP备05000523号    公安部备案号:46010802000190       Copyright © 2024 hain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