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日报】堆满黎族体育运动器材的办公室,是海南大学宋静敏教授视如珍宝的地方。4年前,他潜心研究黎族体育运动,并且把其中的14个项目引进课堂,成为大二学生体育必修课的一个可选项目,引起学生们的巨大学习热情。
宋教授坦言,这门课程受热捧,说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很高。但明年一月份他面临退休,师资短缺成为目前这门课程的最大难题。他希望,能有一位老师接住接力棒,把课程继续开下去,让黎族体育文化不再束之高阁。
□本报记者 吴思敏
见习记者 郑翔鹏
14个项目走进课堂
在海南大学木兰花溪上,8条竹筏,37个学生轮流撑竹筏。600米的水道,考验着学生们的技术和速度,12分钟内走完就算合格。学生在溪里撑,宋静敏在岸边指导,“竹竿要向右后方插进去,把水拨起来,而不是轻轻地打水……”这个来自陕西的汉子,每天在运动场上,为黎族运动挥洒了不计其数的汗水。据介绍,宋教授的黎族传统体育课,涵盖了撑竹筏等14个项目,在学校的运动场上刮起一阵阵“黎族风”。
读大二的黎族学生小陈,开学初选课时早早蹲守在电脑前,就为了抢到《黎族传统体育》课。对在黎寨土生土长的他来说,“拉乌龟”、“打狗归坡”、“跳竹竿”等运动,不仅勾起在寨子里的快乐回忆,更是抒发乡愁的一种载体。而对于来自山西的林翠缘,黎族体育是陌生又新奇的,相对熟悉的是篮球、足球等课程,她更喜欢这些类似游戏的运动。“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还会讲授该项运动的起源,讲黎族的文化,这不是一门简单的体育课。”林翠缘说。
加紧抢救已失传运动
科研成果有了,可是要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黎族传统体育运动呢?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宋静敏向学校提交了开课申请,他要借助课堂平台,首先让学生们接触到已经失传或正在失传的黎族传统体育运动,实现有效地文化传承。“每学期7个班,每个班37个人,一次最少有200多个人能学会,由他们再发挥辐射作用,总会有点效果的。”
近十年来,宋静敏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海南省体育人文、海南热带体育旅游及黎族传统体育研究,是国内首支全面发掘、整理黎族传统体育的团队。宋静敏表示,很多黎族体育运动已经失传,为了开展课程,他们专门跑去黎族乡寨采购并制作器材。
此外,宋静敏及其团队对发掘出的53个黎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创新制定了14个黎族传统体育精品项目教学模式、考试标准,创新制定了3个黎族传统体育精品项目的比赛规则、场地标准、器材标准等,创新研制了14个黎族传统体育精品项目的器材设备。
师资短缺成难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心得,让宋静敏对黎族传统体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认知。目前,凝聚了他多年心血的《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精粹》,已交由海南大学出版社印刷。“就传承黎族体育这件事,我还有很多事情想做,但目前还做不起来,希望有更多力量推动。”宋静敏表示。
明年一月份,宋静敏就到退休年龄了。未来,黎族传统体育课要不要开下去,还没有确定的结果。“我听师兄师姐们说,宋老师的课程很有趣。我还想大二的时候选他的课呢!如果不能继续开下去,那真的很可惜。”大一学生刘承俊说。不少大二学生均表示,选课系统一开放,宋静敏的课就被瞬间“秒杀”,“没有运气根本抢不到”。
据了解,目前学校只有宋教授一个老师教授这门课。如果要培养新老师,那新老师必须要学会最基本的14个项目的动作要领、裁判标准等技术,才有能力任教。而让人头疼的是,体育部的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专业领域,要抽出时间和精力学习黎族传统体育不太可行。记者采访了学校相关负责人,由于课程的设置和改动涉及面较广,目前还没有确定的计划出来。
该文发表于 2017/4/24 18:01:00 已被 lio 编辑 2017/4/24 18: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