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探花、翰林院编修张岳松道光元年的金字匾(金丝楠木、长233厘米、宽55厘米)。
宋静敏和他收藏的牌匾。
张之洞题写“进士”匾。材质:金丝楠木、长159厘米、宽62厘米、厚3.5厘米、重50斤
明朝“瞻依”匾,长88.5厘米,宽35厘米
【海南日报】文\海南日报记者 尤梦瑜 实习生 吴可丽 图\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苍劲有力的书法饱含书写者的美好祝愿与寄语,任凭岁月已将木料四周侵蚀,将漆色淡去。
秋日午后,走进海南大学教授、海南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宋静敏的办公室,满屋的老物件散发着古旧味。专注研究海南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宋静敏出于喜爱,几十年来零零散散收藏了不少文物。他的收藏从最初的与民族体育相关的内容扩展到越来越广的领域。在他的众多收藏中,匾额是一个重要的门类。在这间不大的办公室里存放了大大小小20余块他从海南、广西等地收集而来的匾额。
“一块匾额,上面寥寥数字,背后可是有不少故事,也能反映当地的文化和民俗。”宋静敏每收到一块匾额就会翻阅大量史料去研究其背后的故事与历史。他用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在电脑里为每一块匾额建立档案。看着眼前形式各异的匾额,宋静敏娓娓道来刻印在它们身上的那份历史记忆……
抗日将军墨宝遗存琼岛
岁月的打磨早已让这块题写着“福寿康宁”的匾额底色剥落成了原木色,黑色的字体也已经淡化。匾额右侧的题字磨损严重,只可依稀辨别出“□□人□□□荣寿大庆”等字样;左侧落款清晰地显示着“琼崖守备中将司令王毅题”。仔细端看“福寿康宁”四个大字没有花俏“炫技”,字体中规中矩,端庄雅正。这块长约170厘米、宽约42厘米的匾额被“横腰”锯成了上下两部分,四个大字正书写在上半截。之所以能够断定它是为人所“锯”,就是因为上下分开的断口十分整齐。
“这块匾额的内容不难理解,是王毅将军大约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写来向他人祝寿的。”宋静敏介绍,他从海口的文物市场上淘得这块匾额,发现时它正被一堆杂物压着,文物店的主人告诉他,这是一块“将军匾”,据说出自于琼东一大户人家,解放后,这块匾额被长期弃置在柴房里。匾额被锯成两半,不排除是被拿来充当了床板。
那么,题字的王毅又是何许人也?
王毅于1900年出生,澄迈县人,1923年考入西江陆海军讲武堂。1924年毕业后被保送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1925年秋从黄埔军校毕业。
抗日战争期间,琼崖守备军司令王毅,与中共领导的琼崖抗日游击队实现了琼崖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王毅作风“硬派”,能文善战。今天的海南岛上仍保留了他的几处摩崖石刻。在抗战艰难时期,王毅在万泉河上游的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了“唯战能存”四个大字,至今,前往琼中乘坡河边,人们还能看到这个石刻。
而王毅的另一处摩崖石刻,是被看作海南标志性石刻“天涯”“海角”中的“海角”二字。有关“海角”二字题写人如何被确定为王毅,媒体已有过详尽的报道。根据《三亚史迹叙考》记载:“1982年3月,时任崖县(今三亚市)文化局长蔡明康、文化馆长黄怀兴曾攀崖考察,发现‘海角’石刻左下角‘王毅’字样虽剥蚀,但刻迹依稀可辨。”
2002年1月,经过一行专家辨认,最后拓片结果确认是“王毅”二字。抗战时期,王毅的签名曾被印在广东省银行琼崖区流通券上,经鉴定,“海角”石刻落款“王毅”二字与流通券上的“王毅”笔迹出于同一人。
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王毅,他的离世也颇带几分故事性。2015年,由吴宇森执导的电影《太平轮》上映,让这段往事再度走入人们视野,而王毅正是搭乘着“太平轮”前往台湾,最终葬身于大海。
听着这些往事,再定睛看看“福寿康宁”这四个字,一块老旧的匾额仿佛一下子从历史中苏醒,用它所承载的故事连接了历史的昨日与今天,也让人感受到了一件文物的传承和价值。
民间匾额展示海南民俗
暗红色的木匾上题写着“清河郡”三个字,方正有力。匾额四周也以金色勾勒出四方边,最下边呈波浪形。与这块匾额相配的还有一副同样色彩的木制楹联。上联写:文有鸿才用昭世德;下联是:泽承燕翼式焕家声。
这副楹联宽度37厘米,但高度达190厘米。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匾额不同的是,这套木制的匾额及楹联虽然也带着积尘,但却丝毫不显陈旧,木材十分结实有分量,上面的漆面仍可反光。
这套匾额与楹联是宋静敏从海口滨涯村收得。“这三件旧物原本应该挂在宗祠这样的地方的。清河郡是它的堂名。”经过考究,宋静敏介绍,历史上的清河郡地处河北省内。因此,这户人家应是祖先由河北迁来海南岛并在此开枝散叶。这副楹联正是提醒着族人要承先祖之德泽,为家族创荣耀。简单的一副楹联不仅道出了家族历史,也让人们领略到了家风传承。
除了寄托美好祝福与愿景,匾额往往也彰显着荣光,特别是由皇帝亲自书写或与其有关。另一块匾额,红色为底,泥金题字。如今,“熙朝人瑞”四个大字与底色早已斑驳,可匾额正中间,处于“朝”与“人”字中间的小小“旨”“奉”字却还是分外醒目。该匾额右边的字迹已难以逐个准确辨认,但可看到“赐进士第 特授文昌县正堂 加五级 记录五次题 □崖州知州事彭锡璜”等字;左边落款写“恩赐修职郎符翰、登仕郎符澄宗立”“嘉庆元年孟冬月吉旦”并附题词者彭锡璜印。
彭锡璜是当时的文昌县令,该匾额是他奉皇上旨意写给修职郎符翰、登仕郎符澄,二人同出一门,根据名字判断很有可能是兄弟二人。而“熙朝人瑞”就是表扬这一家中出了这二位人中俊杰。中间的“旨”字下方刻印章,右侧为“文昌县令”;左侧为满文。
在堆置的几块匾额中,还有一块较大的匾额,上面题词“极婺联辉”。整块匾额呈黑色,左边落款中包含了40余人的姓名。这块匾额是家族40余名成员在1933年为家中老人祝寿所制。“极”是北极星;“婺”是古星名,即“女宿”,是古时对妇女的颂词。"联辉"就是一同熠熠生辉。该匾送给老夫妻二人,愿他们如极、婺二星共同生辉,福寿延绵。为何说是祝寿时所制?宋静敏徐徐展开一副团绣楹联:“萱花畅茂寿酒生香”“宝婺辉煌锦堂焕彩”。这一副团绣楹联虽然年岁已久,脱线褪色,但其内容将匾额的背景交待得一清二楚:是家人在唐姓老太太71岁的寿宴之时送上这块匾额。
名人题写更显珍贵
很多时候,匾额也会因题写之人的名气而显得十分难得。
2010年,宋静敏在广西收得一块进士匾,该匾额木料为金丝楠木,匾额同样是红色为底,以泥金题词,字体仍熠熠生辉。匾额所书“进士”二字浑厚饱满。匾额右侧题:“钦命头品顶戴 湖北巡抚部院张(空)为”;左侧题:“例贡生萧元仕立”;“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岁仲夏月上浣谷旦”。这个匾额是湖北巡抚张某为贡生萧元仕而题写的。
乍一看匾额并无特殊之处,但如果根据落款年份去查询,可查到,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时任湖北巡抚的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两广总督张之洞,这“进士”二字正是由张之洞亲自书写。
除了这些匾额,宋静敏还曾向海南省博物馆捐献一块“孝友遗风”匾额,此匾长233厘米,宽55厘米,金丝楠木,黑色底,以泥金题写。多年前,宋静敏在友人引导下,前往定安县乡村收得了两块匾额。据匾额主人介绍,“文革”时期,为了保护匾额,他们不得不将“孝友遗风”匾额倒置,改装成农村摆设贡品供奉祖先的贡桌。另一块“德荫同宗”则同样倒置作为木工用的案桌,其背面划线、刀刻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从书法上看,“孝友遗风”为行楷,落款是楷书。上款题年款“道光元年孟夏”,下款“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张岳崧书以及钤印”,由此断定此匾为张岳崧考上探花后为自家祠堂所题。
品赏这些匾额,无论是美好祝福抑或宗族荣耀,作为古时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既展示着中国历史悠久的书法文化也蕴含着地方文化与历史传统。
该文发表于 2017/10/30 17:31:00 已被 编辑 2017/10/30 17: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