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坡棉树印刷的小说。
王秀卫。
坡棉树。
陈礼逢。
文\【海南日报】记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渔民世代在南海诸岛生产作业的航海指南,其中蕴藏的历史密码涉及南海历史、造船、航海技术、法律、自然地理、经济等多个学科。当前,《更路簿》在证明南海主权方面发挥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它已经成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众所周知,海南岛气候潮湿闷热,又多虫蛀鼠咬,为什么南海《更路簿》能够保存至今,而且基本完好无损?带着这个疑问,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王秀卫开始了《更路簿》探索的“寻根之旅”。
“‘更路簿’都刻在船长脑子里!”
“更路簿”,又称“水路簿”,是海南渔民长期在西沙、南沙群岛等地通过航海和渔业生产实践留下来的经验总结。在海图和卫星导航设备普及之前,海南渔民耕海作业需要依靠“更路簿”,指导鱼捞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有渔民到西沙、南沙捕鱼,就会开始酝酿更路或记录更路。“不过,那没有成文的口头材料传承,或者是后来写成本子时参考过,而新本子写成后,旧本子弃去。”对此,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曾在《南海天书》中做过介绍。
原来,海南渔民创造的南海“更路簿”,以口头流传方式使用多年后,开始有手抄本,起自明初,即郑和七下西洋之前的15世纪初叶以不同的抄本流传至今,存在了600多年。比如,生于1921年的潭门镇老渔民苏德柳的更路簿抄本就有“抄自文昌”字样。
据琼海市潭门镇老船长许书琳(1931年生)回忆,“据传,本地渔民最早到南沙捕鱼的是符再德,他在1286年到南沙,但他没有后代,是当地渔民一代一代往下这么传的。”不仅传抄情况复杂,更路簿种类统计更是无从下手。“当年渔船上只要有罗盘就行,‘更路簿’都刻在船长脑子里!”琼海市潭门镇老渔民卢业发回忆道。
在老渔民们看来,每一位出海到西、南、中沙的船长脑子里都有本“更路簿”。因此,历史上到底存在过多少种更路簿已无从得知,只晓得现在存世的、我们能寻找到的更路簿共有24种。
“‘更路簿’所用纸张是一种海南特有的纸,可以防水防虫,便于保存。”一位老渔民不经意的一句话激起了王秀卫的研究兴趣。在她看来,“更路簿”可证明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邻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如果我们能从记录更路簿的纸上找到一些线索,或许能为‘更路簿’作为历史证据,增加更多说服力和可信性。”
濒临绝迹的“坡棉纸”
遗憾的是,王秀卫遍翻典籍,却未找到有关“更路簿用纸研究”的只言片语。于是,她便决定自己着手调研,刨根究底找到“纸”从何来。“我组织了海南大学法学院卓越法律人才班的郑闽盛等几位同学,在海口大街小巷进行寻访,‘探秘’骑楼老街,海口古玩市场、造纸厂等可能存在这种古老纸张的地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从一位老海南人口中得知,早年间海南本地用纸,都是就地取材,用本地一种树的树皮制成。“这种树当地人称为‘坡棉树’,长在乡下,开白花,木材可以防虫,现在数量比较少,每个村子可能仅仅能找到那么一两棵,长在水边。”
得到这条线索之后,王秀卫开始发动周边力量,“全岛总动员”地选择坡棉树。“我把那些在海南各市县工作的海大法学院毕业生动员起来,帮我一起找坡棉树,他们找到会开白花的树,就会发图片给我。”
2016年7月10日,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王秀卫带队来到文昌市东郊镇豹山村,找到了住在良山七队的陈礼逢老人,一位清楚坡棉树“前世今生”的老渔民。这位老者生于1930年,从17岁起,便开始在南沙群岛捕鱼、生产。
虽年过八旬,老人依旧身体健康,谈起自己年轻时的捕鱼经历仍记忆犹新。他兴奋地讲起1959年时,自己当船长去南沙捕鱼,并取得大丰收的故事。不仅如此,老人还对坡棉树非常熟悉。据他介绍,坡棉树一则可以用来造纸,二来还有药用价值,将其叶子捣烂可治皮肤病,根与鸡同炖可治瘫痪。
说起坡棉树,陈礼逢像是打开了封尘的记忆。他说,他小的时候,由于坡棉纸可以防水防蛀,每家每户都会用这种纸记录合同、房契等重要文件。在他看来,大多数更路簿也是用这种纸来抄写,才得以保存至今。
除了更路簿,当年的一些书籍也是由坡棉纸制成。老人一边介绍,一边向人展示自己珍藏的用坡棉纸写成的小说。“这些纸张虽然很薄,但保存很好,非常完整,上面的字迹也清晰,老人每晚还要翻上几页解闷。”王秀卫解释道。
调研的时候,许多年轻人与中年人,已经浑然不知“坡棉树”与“坡棉纸”,这不禁引起王秀卫的好奇心——坡棉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现在还有没有这种植物?它的习性如何?
因此,找到“坡棉树”之后,王秀卫及其调研团队,便开始了“坡棉纸”的“寻访之旅”。
“坡棉树”就是“了哥王”
据陈礼逢老人回忆,他们那一代人大都听说过坡棉树,不少人还在村子附近的海边、山坡上,见过坡棉树。
老人的话鼓舞着王秀卫,她顶着烈日、忍着蚊虫叮咬,在当地海边、山坡上,寻找坡棉树,看到跟老人描述类似的,便去找老人求证,如此反复几次,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坡棉树。“不仅得到了陈礼逢老人的确认,我们不放心,又多找了几位老渔民,他们也都一眼认出了,这就是坡棉树。”
为了更好地研究坡棉树,王秀卫特地向海南大学植物学教授杨小波求教。“杨小波一看图片,就辨认出这是‘了哥王’。”原来,“坡棉树”在植物学上,被称为“了哥王”(拉丁文Wikstroemia indica (Linn。) C. A. Mey)。
除了了哥王,坡棉树还有南岭荛花、地棉皮等别名。这种植物属于瑞香科,生于村边、路旁、山坡灌丛中,半常绿小灌木,高达1米,全体平滑无毛,并且其茎直立,多分枝,幼枝红褐色,根皮和茎皮富含棉状纤维,不易折断。
“其叶片的水煮液可杀虫,茎皮纤维可造纸、造棉,种子因含油脂可制皂,整株可作毒鱼药。”王秀卫补充道,“这些特征不仅与陈礼逢老人说的类似,还与适宜造纸的植物条件完全符合。”
其实,“早在东汉年间,老百姓就已经对这一植物的药用价值非常熟悉了。”王秀卫在杨小波的指点下,了解到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里就曾记载过坡棉树。据《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记载:“若微利,加尧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其中的‘尧花’就是指‘坡棉树’,确如陈礼逢老人所言,坡棉树的根、叶皆可入药。”王秀卫的这一发现得到了法学院同仁的认可与肯定。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邹立刚说,南海“更路簿”对证明享有南海诸岛主权和其它历史性权利,应对南海海洋争端具有重要作用,“王秀卫的这一发现,把见证了南海‘更路簿’产生和传承的坡棉纸从历史的长河中拉进人们的视野,对南海‘更路簿’研究是一个填补空白的重要发现。”
对此,海南大学法学院特聘院长、联合国海洋法法庭法官高之国教授表示,“更路簿”是具有原始客观性的民间证据,是证明我国拥有南海岛礁主权和历史性权利的“铁证”,很高兴看到王秀卫老师能够敏锐的发现这一重要历史证据,应该会为“更路簿”的历史证据增加说服力和可信性。
该文发表于 2016/9/13 10:15:00 已被 dingjinghua 编辑 2016/9/13 1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