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海南大学图书馆南馆三楼,“周伟民唐玲玲教授工作室”赫赫有名。其实所谓工作室,不过是一个大房间,房中书架和书桌上放满各种书籍。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每天在这里读书工作,这一习惯已经持续了20多年。
难忘青春岁月
1953年秋,周伟民和唐玲玲同时进入中山大学中文系读书,用他们的话说,“那是非常充实的四年”。周伟民因为做唐代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听过陈寅恪讲《元白诗笺证稿》,受益匪浅。最令周伟民印象深刻的是他与陈序经的一段私交。周伟民说,“陈教授热爱运动,当时年纪也不算太大,身体很好,经常一身白色运动服,下午五点钟准时出现在运动场。”周伟民也到运动场一起跑步,陈序经还教他“转环”等运动技巧,此后两人一直有联系。周伟民夫妇对东南亚研究的兴趣很大部分受陈序经影响。
当然在学校里收获的不仅是学业上的进步,还有一份珍贵的爱情。周伟民和唐玲玲因都是学生干部而走到一起。他们于1960年结婚,一个教授文学批评史,一个研究唐宋文学,两人相伴走过半个多世纪,而如今他们又共同从事海南历史文化研究。
做海南岛的苏东坡
周伟民和唐玲玲夫妇是海南建省之年——1988年来到海南大学的。在当年海南大学的一个宴会上,海南大学党委书记得知周伟民夫妇要调到海大时,高兴地说:“苏东坡来过海南岛,欢迎你们来做海南岛的苏东坡。”
回忆起当时研究“海南”的初衷,唐玲玲说,有人说海南是“文化沙漠”,文化贫乏。但海南历史上文化资源丰富,只是相关研究较少。周伟民和唐玲玲在资料稀少的情况下,就地取材,广泛搜集海内外资料,专心从事海南历史文化研究。
经过20多年耕耘,海南的历史文化他们已了然于心,也结出累累硕果。近年来,他们的相关成果已在不断出版中。《从“凡俗”到“神圣”——海南黎峒的习俗考略》这部著作是周伟民夫妇多年田野考察成果的结晶。该书记录了61个峒主庙,作为黎峒内最神圣的地方,现代年轻人对峒主庙越来越不熟悉。周伟民夫妇认为,如果遗弃峒主庙文化载体,黎族文化就有断层危险。在多年来对黎族文身、树皮布、黎锦作深入的调查后,二人的《黎族文化的人类学阐释》也即将出版。
2015年10月,他们另一部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出版。其中新收集的12种更路簿和一幅《西、南沙群岛渔业更路图》, 不仅填补了我国渔民南海诸岛的更路簿记录,也是我国南海维权的重要法理依据之一。
实际上,周伟民夫妇的研究工作远不止此。目前他们共同撰写的《海南通史》前五卷已在人民出版社审稿中,他们也正在补写这部书的第六卷即当代部分。如果顺利出版,这将成为海南建省以来首部较为翔实的通史著作。为了给这部书做基础工作,周伟民夫妇不仅搜集大量的族谱、碑刻等民间文献,还对某些部分做了20个左右的专题研究,如《海南海盗史》、《海南家谱研究与移民实录》、《海南黎族文化人类学阐释》、《中国与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等,同时也推动一些海南历史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海外相关海南研究的著作翻译出版工作。
退而不休 人间晚晴
周伟民、唐玲玲曾在华中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8年,曾经和校长章开沅是邻居。章开沅先生来海南看望他们时,称他们为“退而不休,人间晚晴”,对他们的研究工作和精神赞赏有加。
如今,周伟民教授83岁,唐玲玲教授81岁,身体健康,坚持在海南这片学术沃土上耕耘,不断奉献新的学术成果,也在学术中享受着艰辛与快乐。两人生活上相互照顾,学术上相互砥砺,几十年来相濡以沫,感情甚笃。两人在与别人谈起他们的研究工作时也很随和,周伟民主讲,唐玲玲则适时补充。
他们夫妇说,希望能够早日完成《海南通史》的撰写和出版,了却多年来的一桩心愿。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武勇
该文发表于 2016/2/24 12:03:00 已被 编辑 2016/2/24 12: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