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涛在工作中
晚上10点多钟,施海涛依然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对于他所带领的研究生们来说,几乎每天都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 这位32岁的博士生导师,于2015年1月被海南大学引进之后,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和国内交流与合作,短短1年多时间便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其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和言传身教的治学精神,更是给学生们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榜样。 【南国都市报】记者 许欣 实习生 王思月 文/图 筑巢引凤:重点实验室引来高层次人才 施海涛博士是《海南大学关于人才引进标准与待遇的规定(试行)》出台以来所引进的第一位高层次C类人才。根据上述规定,学校提供科研平台建设经费、科研启动费及特殊生活待遇等经费支持,自然科学类共计500万元。 在湖北出生,在武汉理工大学读完本科,获理学与管理学双学士学位,又在武汉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工作。在30岁之前,施海涛从没来过海南。最吸引他的,是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一流的学科平台;目前,这里还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施海涛期待通过自己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把它建设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他目前主持的课题,包括植物对胁迫应答的生理生化与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海南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一个拟南芥锌指蛋白及其互作转录因子在植物与病原细菌互作中的调控网络解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氧化氮介导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反应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基因工程海南省精品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勤奋工作:一年内发表论文11篇 在承担课题研究的同时,施海涛还在海南大学农学院指导研究生(目前包括1名博士生和3名硕士生,并将每年新增1名博士生和2名硕士生)开展研究工作,负责1门本科生课程和1门研究生课程教学,参与4门研究生课程教学。 “但凡遇到难题,随时都能找到施老师请教,找他太容易了,因为他不是在教室上课,就是在实验室里。”在海大农学院读研一的曾鸿秋说。 对于学生来说,这位导师的工作业绩令人叹为观止。来海南之前,他曾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过18篇学术论文;来海南之后,短短1年多时间,他又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11篇学术论文。 “我的生活相对单调,每天上午8点到12点,下午3点到6点半,晚上7点半到10点,都是工作时间。”施海涛自嘲,因为总感觉有做不完的工作,别人放假的时候,自己照常上班,只在周末休息半天。 施海涛说,海南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大有可为,期待趁年轻多为海南热带农业做点事情。
该文发表于 2016/4/5 10:40:00 已被 编辑 2016/4/5 10: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