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正文

【海南日报】海大学子承担国家海洋局项目 打造海底流沙环境珊瑚移植礁基

时间: 2015年06月11日 14:03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海大学子承担国家海洋局项目,打造海底流沙环境珊瑚移植礁基

要把海底“沙漠”变“绿洲”

海南日报】记者 陈蔚林

幽暗的大海深处,团团簇簇的珊瑚透着斑斓的色彩,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集聚在它们周围,或是长期“定居”,或是短暂栖息,或是优雅自得穿行而过。

这是海南大学研二学生钱军在2013年第一次潜水时发现的另一个世界,而他学习潜水的初衷绝不仅仅是为了一窥这不为人知的美丽。去年底,钱军所在团队研发的海底流沙环境珊瑚移植礁基以及移动式珊瑚繁育装置和移动式珊瑚礁基先后获得专利,并应用于国家海洋局“大洲岛整治修复及保护任务——珊瑚海草养护与修复项目”。

现有珊瑚礁基存在缺陷

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其生存生长状况可以影响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换句话说,珊瑚礁可以为许多动植物提供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等,还能作为大洋带鱼类的幼鱼生长地和种质资源地。”钱军介绍,“复杂的珊瑚生态系统由于能与虫黄藻等海洋浮游植物共生,对吸收空气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也有一定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

然而,受到人类活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自然生长的珊瑚礁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省海洋与渔业厅日前发布的《2014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就显示,去年西沙群岛珊瑚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经多方实践,学习海洋生物及海洋科学专业的钱军等人发现,现有的珊瑚移植装置或礁基一般放置在平坦的礁底或碎石底,若把它们放置在海底流沙环境的海域中则易被流沙陷埋,“传统的圆筒式礁基容易随波浪摆动逐渐陷入流沙甚至丢失,起不到应有作用,尤其不适用于海南这样的台风多发地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省市投入大笔资金移植珊瑚礁却收效甚微的原因。”

研发海南适用的珊瑚礁基

于是,他们想研发出真正适用于海南的珊瑚移植礁基——既不畏台风来袭,又不怕流沙陷埋。但是,海底流沙环境下的珊瑚移植与培植在国内尚无成功范例,为了克服这个难题,仅仅是附着基结构的重新设计,就花去了他们大半年时间。钱军甚至考取了PADI国际潜水员证书,出海及海底潜水作业天数达到130余天,就为了亲身潜入海底与这些“精灵”亲密接触。

记者看到,最终他们设计出来的附着基是金字塔形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易移动或受流沙陷埋。为了让珊瑚礁更加稳固,其附着基下方还设有一根支撑柱和四个支撑钩。钱军比喻:“这四个支撑钩就像渔船的船锚一样,紧紧地将附着基固定在海底。”

在研发过程中,钱军等人还根据数据得出了多项结论,如珊瑚移植礁基投放时间最好在台风前两个月,有性繁殖的珊瑚浮浪幼虫则应该在受精后68小时进行人工放流等等,更有利于珊瑚礁基的成活和“扎根”,避免浪费。

半年影响海域六千平方米

截至目前,钱军所在团队研发的海底流沙环境珊瑚移植礁基已经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海南大学决赛特等奖、第七届“挑战杯”海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并与其升级作品——移动式珊瑚繁育装置和移动式珊瑚礁基先后取得专利。与此同时,该作品还应用于“大洲岛整治修复及保护任务—珊瑚海草养护与修复项目”建设。

最令他们兴奋的是,“大洲岛整治修复及保护任务——珊瑚海草养护与修复项目”建设两年以来,投放“海底流沙环境珊瑚移植礁基”67个,珊瑚覆盖率已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影响海域面积达6000平方米。但为了一个梦想,他们的脚步不会停歇——要在不远的将来,把海底的“沙漠”变“绿洲”。(本报海口6月10日讯)

该文发表于 2015/6/11 14:03:00 已被 编辑 2015/6/11 14:05:00

关闭

.
  1. 书记信箱校长信箱
  2. 学校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琼ICP备05000523号 公安部备案号:46010802000190
    Copyright © 2005-2019 hain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