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份入驻海南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众盛丰创业团队在办公。 本报记者 侯赛 摄
【海南日报】记者 侯 赛
“海口美兰机场和冯小刚电影公社实体店的拉乌古法黑糖,已经出现缺货‘告急’,又要快马加鞭进行新产品设计,时间太紧……”
“虚拟眼镜已经在淘宝上发起众筹,现在必须抓紧时间进行产品进一步调试……”
“合众优缔网已经上线一个月了,线下的团队必须马上占领市场,一分钟都等不了……”
8月15日下午2点,暑期闷热安静的海南大学校园里,几乎看不到人影,而思源学堂一楼和二楼的创业孵化基地,却是一番忙碌的景象。在创业孵化基地办公室里,拉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马昕彤,LAPUTA VR的CEO秦静,合众优缔网的发起人陈金城等一群海南大学“创客”们正各自忙碌着,耕耘着自己的一份事业。
17个创业实体硕果累累
记者了解到,在过去的2年时间里,海南大学学生已经申报120余项国家专利产品,像“开椰神器”、“空调热水器一体机”、“浸入式虚拟现实眼镜”、“智能割胶刀”等一批学生的创新成果已经走向了技术转化之路。
海南大学创新院执行院长林琛告诉记者,2007年,学校为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立了大学生创新院,挂靠校团委进行管理。创立伊始,创新院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实行“无形组织 有形工作”的模式,而该模式取得的效果却出人意料。
2010年,依托创新院,海南大学申报“以商业市场需求为驱动、以中低端技术革新及转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训基地,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400万元经费资助,建立起“三平台、七实训室”为内容的基地项目。
据了解,“三平台”指创新意识启迪平台、创新技能训练平台和创业实践孵化平台;“七实训室”指创新意识启迪、太阳能利用、石英砂制品创作、陶艺制品创作、海南特色创意旅游产品制作、创意视听表达、创业模拟实践7个实训室。
目前为止,海南大学已有3400人次参加了系统化的创业培训,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76个,已孵化创业实体17个,在孵创业团队12个。已孵创业团队负责人程川合伙创业的北京同道创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获得了四百万元天使投资,另有2个创业团队获得种子轮百万级的融资。
学校做“创客”的贴心保姆
“我们几乎是0成本,0风险,学校提供办公室,提供指导老师,我们只需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产品就可以。”海南大学2015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陈金城很喜欢泡在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今年刚刚毕业的他,没有找工作,而是跟几个同学合伙搞自己的企业,他说,在这里,他感到有浑身拼劲。
记者发现,在海南大学的创业孵化基地,每一个团队都有自己的一片区域,各个创业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有自己的办公点,甚至每人在这里还有自己的一套行军装备,工作太忙,或者创业阶段太艰辛。
据了解,海大为这些创客们提供的还不仅仅是免费的办公场所,还有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孵化等多项贴心服务。
比如,在创业教育领域,海大组织系统化的创业培训和常态化的创业沙龙,普及化的创业讲堂和专业化的创业模拟实践,为创客们打造了从基础到专业的教育架构;在创业服务领域,为创业团队提供免费的创业空间,提供关于企业运行、资本运作、风险规避等创业实务的咨询和培训,提供法律咨询、投资融资服务、专利技术服务和项目申报服务等。
引领校内外创业热潮
除了创业项目,海南大学还通过“大学生创新基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大学生较早地参与科研,参加“挑战杯”等全国性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这些项目中,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锻炼他的实践能力,科研水平,对于老师来说,可以融合更多新的思路理念,集合力量,完成庞大的科研项目。”海南大学海洋学院药学专业教授王世范已经指导学生参与创新研究10年时间,他指导的学生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励。
王世范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他就在做一个医药数据库的大项目,他将自己的一些子课题交给学生,学生既可以申请到学校的创新基金,在他的指导下,又培养了科研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一些工程量大的科研项目成果的加速实现。
据了解,自2010年以来,在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海南大学已经累计投入经费680万元,孵育各类学生科研项目1000余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带动了日常化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和校园科研创新氛围的营造。
除了学校带动创新创业氛围,社会上的团体组织也积极加入。他们利用学校的创新平台,组织一些创新大赛,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和优化企业产品服务的方案。比如,“邮储银行杯”大学生互联网商务创新大赛、“可口可乐”大学生创业实战营和中国电信“天翼杯” 公益众筹营销大赛等,不仅促进了学生们创新能力提升,还为优秀获奖的学生,提前打通了进入未来企业的通道。
该文发表于 2015/8/27 17:54:00 已被 编辑 2015/8/27 17: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