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海南频道6月3日电(纪惊鸿 喻涛)现代社会,就业已成为头等民生大事,高校毕业生则是最受瞩目的一个待就业群体。2014年毕业季,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727万名,其中海南省4.6万名,两个数字均创历史新高。如何帮助这批新人顺利过渡为“社会人”?就业问题背后又存在着哪些影响因素呢?
盘面转变成定局
《瞭望》新闻周刊曾报道,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一项研究表明:未来1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即使以年均1.5%低速增长,2020年也将突破4000万人,而届时中国18岁至22岁人口只有4250万人。大学毕业生早些年在成人就业中只占1/10,将来要达到1/2。
很明显,从宏观角度而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可能全部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了。有很大一部分,而且是越来越多的人必须要进入服务行业、工厂一线,或者从事农业工作。而转战中小企业,三四线城市,自行创业也会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此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新特点: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高于本科院校。今年3月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公布,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4月26日,178所本科院校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部分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慢慢步入轨道。海南省是职业教育实践的一个范例,自2008年至2012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超过95%,而且同时显现出高薪酬的特质。
职业教育异军突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项统计显示,中国2.25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总量仅为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严重缺乏,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400余万人。媒体曾报道,技工人才的紧缺造成了薪酬的节节攀升,像车床、磨具、焊工等工种的高级技师年薪在15万元-20万元都很正常。特别紧俏的工种,年薪喊到30万元也是可能的。我们国家连年“技工荒”“招工难”,企业对“蓝领”人才已经求贤若渴。
另据报道,2004年我国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十年间已向社会发布了12批共120余个新职业,包括宠物健康护理员、婚姻家庭咨询师、职业信息分析师、高级月嫂、农艺师、农场经理人、乳品评鉴师、坚果炒货工艺师等等。此外,还有更多尚未被收录的职业,例如网店店主、职业游戏玩家、网络写手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的需要更加多元,催生多种多样的新职业。许多新职业打破了固有工种的界限,只要市场有需要,在法律规范下,完全可以不“循规蹈矩”。记者近日在海南几所高校采访,无论是开创自行车广告的80后,还是从大一开始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的年轻老板,都是利用已有资源重新整合,开创出新的事业。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多样性是前辈无法比拟的。
弈者思路难更改
“找到工作不难,难的是让自己满意。”“太过理想化,不认真考虑实际。”“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记者采访中发现,毕业生就业心态存在问题已经成为共识。
首先,学生对于专业选择、职业定向缺乏思考。民盟海南省委教育专委会委员、海南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杨婕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多年。她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脱节,基础教育注重应付高考,学生对专业选择、职业定位基本没考虑。很多学生志愿由父母决定,还有学生盲目地看专业名称报名,造成到了学校对专业失望。”海南大学一名自己创业的毕业生陈继锋更是直言:“很多学生不知道干嘛,不实习也不学习,不懂得安排自己的人生。”
其次,学生的期望值与社会现实有偏差。杨婕表示,问到学生薪酬期望时,学生们会反过来算,在海口市一个好单间月租得700多元,加上其他开销,月薪最少得4000元。但海口市的现实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有比较好的单位才给得起3000元左右的月薪。新华网海南频道和海南在线针对毕业生推出调查,千余人次的投票结果也显示,51.67%的人选择最低月收入不能低于4000元。
不仅是学生。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纪宝成某次出访,看到英国一所大学提出口号“培养世界一流的劳动力大军”,而反观中国大学,只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9%,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可是现行的高等教育依然保持着精英教育倾向,以至于学生也不可避免地拥有精英情结,放不下身段。
精英情结不是无本之木。“为什么大学一定要往学科专业门类越来越全的路上走?为什么要专科升本科,本科学校争硕士点博士点?因为有那么多硕士博士研究生,有那么多学术专业,国家才可能把更多科研经费下到学校。”杨婕一语道破。另一方面,难以继续深造使得职业教育“受歧视”。杨婕说:“高职高专读完,很难升本,更别提读硕士、读博士。感觉选择了职业教育,路就走到头了。”
精英情结折射到社会上,就是用人标准唯学历化。“单位招聘的时候,有时候明明需要一个初中生就可以做好,但是为了提升单位声誉,比如宣称99%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等等,就要求大学本科,甚至硕士、博士。” 杨婕说。
棋路变化布活局
纪宝成认为,我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与精英情结的日益强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使高等教育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
如何“去精英化”?“以前把大学称为象牙塔,是傲世独立的。但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跟经济发展关系很大。社会对大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理应向大学要贡献。”杨婕认为:“大学要服务于社会,但教育完全和就业挂钩也是误区,最恰当的是‘分层定位’的人才培养思路。”
美国是高等教育分层的典型。“美国私立大学门槛很高,但也有州立大学、社区学院。州立大学入学门槛较低,开设本州发展需要的专业,就业指向明确。更大一部分是社区学院,门槛更低,就业指向细化到城市甚至镇。”杨婕认为,高校应该分为精英型、教学型,应用型。精英型培养少数拔尖学术型人才,教学型培养学识基础扎实兼具动手能力的人才,应用型培养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这种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相匹配,也符合人才资源分布和教学资源分布的客观实际。
分层教育不能有形无实。美国成功的关键在于大学功能各异,但本质平等。我国高校虽也分类,但在科研经费等财政资源的分配上明显倾向于“精英”,加上职业教育成为“断头教育”的现状,导致实质上的一些不平等。
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启动数年,科研不再以学校学科为依托,而是项目制。“一个项目可以给十几所高校,再联合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完成。国家去年公布第一批协同创新名单,不是大家想象的顶尖高校一定在内,比如清华就没有,但是苏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反而因其自身优势学科名列其中。科研经费投入发生极大变革,引导学校专注优势学科,不再一味地寻求学科门类齐全,寻求升格。”杨婕说。
海南省今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建立了上下衔接的人才成长体系。中职生有三条路径可以上高职,两条路径可以上本科,高职有两条路径实现与本科院校贯通。杨婕介绍:台湾的职业教育可以读到硕士、博士、博士后,没有歧视性选择。内地也应该把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职业硕士、职业博士、职业博后全部打通,让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感增强。
“去精英化”还有很多手段。比如600所转型的应用型本科,科研方面需求减少,但不应意味着经费有限制,国家层面可以增加教学实习实践平台的建设费用,促进学校思路转变。
该文发表于 2014/6/3 16:44:00 已被 wanghua-pc 编辑 2014/6/3 16: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