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新闻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头条新闻

海南日报专题报道:念好特色“八字经” 学科建设春风劲

2013.04.08 15:32

宣传部

4月8日,海南日报以“念好特色‘八字经’ 学科建设春风劲”为题,报道了我校“211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全文如下:

海南大学立足省情、找准定位、突出特色,紧密围绕“热带、海洋、旅游、特区”办学特色建设重点学科——

念好特色“八字经” 学科建设春风劲

走进海南大学,校园里婀娜的椰子树、独特的红树林,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这是一所烙着南国印记的大学。

同样,海南大学在学科建设中也深深渗入了海南的地方特色,围绕“热带、海洋、旅游、特区”这8个字,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在“211工程”大学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海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具有显著特色的学科体系。

找准定位:立足省情 学科建设以“特”取胜

2007年8月,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海南大学,2008年底,海南大学“211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作为创建“211工程”大学的新兵,海南大学如何快速发展,在全国众多重点高校中占领一席之地?海南大学的建设者决定以学科建设作为核心和突破口。

“大学的学科有很多,如果不找准定位、重点建设,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海南大学“211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黄东益教授说,“学校经过仔细研究,最终确定了最能体现区域特色,又符合地方以及国家需求的四个学科方向,那就是‘热带、海洋、旅游、特区’。”

细细推敲这8个字,不难发现它们与海南的定位及发展趋势几乎完全一致。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又拥有了6个战略定位: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围绕“热带、海洋、旅游、特区”这四个方向,海南大学分类部署、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组建了6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获得国家批准。这6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分别是“热带作物遗传育种与生态保育”,“热带海洋经济动物的繁育和海洋生物利用”,“热带特有优势资源开发和加工新技术”,“海洋通信与信息岛建设”,“海南特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海南历史文化和黎族研究”。

“在较短时间内新增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学科,这与学校立足省情,科学定位、坚持特色发展是分不开。”黄东益教授说。

加快建设:优化配置 重点学科重点倾斜

在确定了“热带、海洋、旅游、特区”这四个方向后,海南大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发展重点学科,着力优化学科结构。

在建设过程中,学校坚持分类指导,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着力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学科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强化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建设高水平学科创新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条件保障;大胆创新学科建设的组织模式,建立不同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学科建设涉及学校方方面面,尤其与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创新等密不可分。学校在人才、资金、设备上给予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和重点倾斜,围绕重点学科引进人才,投入科研经费,搭建实验平台。

近年来,学校围绕热带农业、热带植物资源和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材料科学与化工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检索应用、食品科学与工程、旅游开发与管理、生态与环境保护、特区法制与公共管理研究、海南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新组建了多支科研团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其中,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支持经费高达1000万元,个人年薪30万元;热带农业、海洋生物、化工材料等三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年津贴不低于10万元。这些措施为吸引人才、凝聚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实验平台建设方面,学校也给予重点学科全力支持。

建设期间,学校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热带岛屿资源先进材料实验室、农业部实验室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

此外,学校还搭建了“作物遗传育种”、“海南化工材料应用技术”、“环境工程与生态安全”、“化学化工”、“海洋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分析测试中心”、“管理科学”等8个研究生创新平台(实验室),大大改善了创新人才培养条件,为研究生自主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思想、开展学术交流营造了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提供了良好保障。

成效初显:整体提升 教学科研水平更上层楼

学校着眼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重大需求,立足海南区位和资源优势,依据学校发展目标,坚持“突出特色、重点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建设原则,围绕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推进学科整合和交叉渗透,加强学科群建设,形成了“热带农业与生命科学”、“热带海洋珍稀生物繁育和利用”、“海洋通信”、“热带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特区体制机制创新”、“黎族文化研究”等特色优势学科群,带动了相关学科协同发展,基本构建起以“热带、海洋、旅游、特区”为主要特色的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形成了学科结构较为合理的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完整培养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科建设总体水平。

而学科建设的加强也带动了学校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看到可喜的变化。建设期间,学校新增“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增至3个;新增海南省重点学科10个;新增“法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学”、“生态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增至5个,覆盖二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从原有单一的农学门类扩展到法学、理学、工学等门类,实现了海南省在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学、工学领域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增至24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点119个;新增3个专业学位点,专业学位点增至7个。

在科研方面,学校获得国家级项目265项(包括“973”子项目及前期专项6项、国家“863”计划及子项目9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子项目16项、转基因植物专项和“948”项目及子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6项),省重大科技项目和横向项目382项。科研经费大幅攀升,2012年达1.05亿元,是2008年的5倍。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17项,比实施“211工程”建设前有较大增长。高水平研究论文数量显著增加,其中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论文307篇。出版教材和专著447部。申请国家专利243项,获得授权专利53项。成功转化与推广1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达20.2亿元。

与此同时,学校还取得了“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热带水产动物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创新与转化”、“海南特色矿产资源制备先进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适应于海洋环境的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南海资源开发与安全保障机制研究”、“海南历史与民族文化博物馆”等6个标志性成果。

仅仅看几个关键字就发现,这些丰硕的成果几乎都与“热带、海洋、旅游、特区”8个字相关联。而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海南大学学科建设立足省情、特色发展的路子走对了,特色“八字经”为海南大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助推器。

“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简介:

热带作物遗传育种与生态保育

本学科围绕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功能基因组学、热带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栽培、生态保育学等三个研究方向开展建设。

建设期间,以“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带动和扶持学校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新增“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增“生物学”和“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核心,引进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何朝族研究员作为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的责任教授,聘请谢华安院士为双聘院士;新增“植物学课程群”国家级教学团队。

承担科研项目15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5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项(含子项目),“973”计划项目(含前期)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项;部省级项目73项。获得科研奖励25项,其中省部级奖1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5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篇。

热带海洋经济动物繁育与海洋生物利用

本学科利用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围绕热带海洋生物的资源保护、利用和深度开发,重点开展热带海洋经济动物增养殖、热带药用海洋生物研究、热带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修复的研究,促进相关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建设期间,新增“水生生物学”、“海洋生态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水产学”、“药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新增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渔业领域;新增“水产养殖”海南省重点学科、“热带特色海洋药物芋螺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教育部创新团队、“海洋生物实践教学”省级教学团队。

承担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973”子课题、“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等国家级科研课题36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的论文50篇。获得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多项鉴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批国家级新品种1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9项,获授权6项。“点带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示范”对推动石斑鱼的人工繁育生产、加快海南省石斑鱼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

热带特有优势资源开发和加工新技术

本学科针对海南硅锆钛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热带农产品等重要特色优势资源,围绕热带特色资源开发绿色精细化学品、绿色先进材料、热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三个方向展开研究,突破加工中存在的重要技术问题。

建设期间,新增“化学工程与技术”和“材料物理与化学”2个海南省重点学科,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新增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材料工程”、“化学工程”、“食品工程”3个领域。引进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姜宏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张玉苍教授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建设期间,承担科研项目277项,其中“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11项,“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子)项目2项,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1项,省部级和其它项目222项。获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获得授权专利34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省级地方标准2项。

海洋通信与信息岛建设

本学科围绕海洋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立足海南地缘优势,结合海洋通信和信息岛建设的前沿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设立海洋通信、信息安全和旅游信息化三个互为依托、互为支撑的特色优势研究方向,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着力解决本学科相关关键技术问题。

建设期间,新增“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新增工程硕士“电子和通信工程”领域。

获国家科学计划支持力度持续加强,科研经费明显增多。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研究项目也有大幅度的增加,总经费达到2100余万元。获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4项, 获授权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在国内外出版教材、论著20余部。

海南经济特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本学科立足海南经济特区体制机制建设,依托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围绕海南经济特区法制建设、大特区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和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国际旅游岛建设体制与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

建设期间,新增“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海南省人文社科领域博士点零的突破;新增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新增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特色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

成立了国内首个研究南海法律问题的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海南省南海法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国家软科学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新增教育部等省部级课题173项。

出版著作121部(含译著4部)、教材26部,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258篇。主持制订的4项标准经国家标准委员会备案、9项标准被海南省颁布实施。获得人文社科类科研奖励16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二等奖1项,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省级教材编著一等奖1项。

海南历史文化和黎族研究

本学科围绕海南区域历史和黎族文化两方面研究内容,重点对海南历史文化的源流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建成的人类文化学实验室(海南历史与民族文化博物馆)、历史文化数据库(海南记忆网)、黎族数字影像资料库等对推动海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海南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期间,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建成了“海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与海南省作协共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5项;获得人文社科类科研奖励 21 项。发表论文210篇,其中CSSCI收录34篇。出版著作13部,其中《原始的族群符号—黎族纹身文化记录》、《树皮布文化札记》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重点出版计划的图书;出版了《海南历史文化大系》丛书、《海南历史文化研究集刊》三辑、《黎族研究大系》等。

//www.hainanu.edu.cn

学校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琼ICP备05000523号    公安部备案号:46010802000190       Copyright © 2024 hain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