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实事求是的精神,《发展规划》(修订)结合新海大成立一年多来的实际情况,对集成和强化原“两校”办学优势及学科特色所形成的发展基础和学校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对学校在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合并融合的攻坚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所面临的难得机遇与严峻挑战,进行了全面、客观和深入的分析。
一是关于学校的发展基础
新海大成立一年多来,在教育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合并融合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并在集成和强化原“两校”办学优势及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顺利完成了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分离,达到了“省部满意,院校双赢”的要求;合理整合了原“两校”学科专业,有机组合了原“两校”人才资源,积极推进了教育创新与科研创新,稳步提升了学科整体实力、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了两校合并1+1>2的效果;积极整合海甸校区周边土地并扩大了校园占地面积,初步改善了教学、科研与生活基础条件,顺利完成了儋州校区第一批师生搬迁工作,迈出了“分期实现海甸校区集中办学”的第一步;建立了新大学统一的管理体制机制基本框架,加强了学校党的建设及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推进了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事业;加强了与境内外知名高校、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的联系与合作,有效扩大了新大学的影响,创造了办学良好的外部环境。
学校已形成包括普通本科生25000余人、各类研究生3000余人在内的300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拥有专任教师1177人,其中正高188人,副高363人,“国家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及“三优专家”80多人。
学校设立了4个学部、20个学院、3个公共教学部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本科专业68个;建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2个、海南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2个省级工程中心,以及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学科专业涵盖了理、工、农、哲、经、法、文、管等8个学科门类。学校形成了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平台,站在了更高的发展起点上。
学校的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健全;学科的特色有待强化、布局有待优化;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尚有相当差距;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及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缺稀;管理体制机制尚不能很好适应学校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基础办学条件尚难以满足“211工程”建设和儋州校区搬迁的需要;师生员工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统一。
二是学校当前面临的形势
学校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合并融合的攻坚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临着难得机遇与严峻挑战。
(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能力与人才优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创造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源头,日益走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这一时代大背景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随着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高等教育合理布局成为国家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由此得以进入“211工程”高校建设行列,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站上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三)随着“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和“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战略的深入实施,海南经济增长方式日益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省委、省政府为此合并组建了新的海南大学,以期建成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高水平大学。因此学校寄托着省委、省政府和海南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海外华侨的厚望,在海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将大有可为。
(四)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国内外合作争取更多优质的教育、科技资源与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则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高等教育竞争压力。
(五)学校初步具备了向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的基础,但与国内先进高校相比办学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且面临着搬迁融合和“211工程”建设验收的艰巨任务,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真正达到国家和海南提出的更高要求,对学校来说是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