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秋季开学,海南大学园艺学院的新生都会收到一盆学姐学长们亲手培育的兰花,这份从五指山兰花基地长途跋涉送到新生手上的空谷幽兰,精致淡雅而意义深长,它代表着对新一届学生的殷殷期盼,也象征着学院精神的代代传承。
海南大学园艺学院抓住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重要指示精神,逐步搭建了以稳固基础为中心的“强基培专”育人平台和以能力拔升为目标的“美丽中国”育人平台,从学业帮扶、兴趣培养、就业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需求。
精准帮扶,聚力创新培养开放课题
“第一次参与课题研究,我开始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一些实验,有针对性地就专业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对以后的学习和科研也有了一定的方向和信心。”在学期年度的课题反馈中,园艺学院的王婧欣喜地分享着自己的收获。
目前,园艺学院在卓越班1:1配备导师的基础上,逐渐在全院推行学业导师制度,大一大二全员按照约1:7的比例配备导师,学业导师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家境困难等问题的同时,向低年级学生开放一部分课题,让初入专业学习的学生开始探索科研方向,树立科研实践的信心。在满足日常教学的情况下,公共实验室根据学生的申请需求,会尽最大可能开放给学生使用。工作日的农科楼12层实验室,随时可见学生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的身影。
同时,为了对在学业上有困难的同学进行精准帮扶,学院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学业帮扶小组、制定实施高年级学习优秀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成立朋辈学业帮扶团等,多措并举为学业困难学生提供学业帮扶。
2010年以来,园艺学院学生参加学科专业各类比赛竞赛,共获得82项省级及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43项;本科生发表论文128篇,其中SCI19篇,2015年以来,学生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共34项。
实践引领,扎实专业兴趣培育
“你知道鸡蛋花的花语吗?希望、复活、新生。”“南国无雪,但风起时,楝花自成三千风雪。”识花、插花、赏花是浪漫花卉协会爱花人的日常。如今,由园艺学院指导的花卉社团在全校社团中十分引人注目,每年社团招新季都会吸引许多花卉爱好者,举办“一盆一世界”“插花教学和比赛”“永生花制作”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实力圈粉。
学院在儋州校区还专门开辟了500平方米的社团田间基地,让社团成员可以自行种植一些不同品种的花卉植物,目前已经有沙漠玫瑰等5个品种。每年5月份,在儋州校区的荔枝园,专业老师都会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教学。
浪漫花卉协会负责人何彦妮同学兴奋地说:“学院鼓励我们积极开展社团建设,为同学们提供参加专业讲座、基地参观、园艺实践、专业课题等活动的机会,注重加强社团特色品牌建设。除此之外,学院还通过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质所、橡胶所等单位开展协同育人,共组建十余个小组开展科研实验、实践等活动,增强我们对专业的认识和热爱、提升专业素养,促进学科发展建设。”
强农兴农,积极投身“三下乡”志愿服务
“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是园艺师生放在首位的专业精神,也是园艺学院在耕读教育与志愿服务教育并行中必不可少的培养方向。
建设海南自贸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要的历史性任务。在这个背景下,园艺学院充分认识到基于农业产业结构与新政策的变化,人才需求巨大,必须不断在专业教学上贴近生产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为园艺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只有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认识农业、经营农业,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发展。”在2021年的海南省冬交会上,园艺学院教师王旭开发的无土栽培蔬菜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等10余家媒体争相报道;教师刘建研究推出的光伏大棚成效显著,相关专利成果得到转化应用,已初步建成300亩光伏新型大棚。2021年,园艺学院13位专家被选派为“三区”科技人才,全校排名第一,并带领大学生参加相关科技帮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检验专业知识。
近年来,园艺学院本科考研录取率均达到40%以上;学生到基层、三农岗位积极作为,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邢福甫、“柚子夫妇”安烁宇、黄晓玲等优秀人才。以个性化培养学生为引领,拓展学生多维能力,2021年,学院在全国“农建杯”专业比赛中斩获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和“优秀组织奖”;在乡村振兴产业、乡村环境建设、乡村园艺技术指导等方面,学院安排学生直接对点参与,发挥好耕读教育与志愿服务教育的作用,在实践中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园艺卓越人才。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园艺学院的新农人培育计划正阔步前进。
(编辑:王一钦 记者:李天畅 张赫)